從喜歡的網站那邊得知宮部美幸,借了她的《理由》

(寒假前夕,其他的書都被借走了),意外地發現自己對很厚的書有點不信任,

我討厭花時間看完卻發現很難看,當然,難不難看並不是看完那剎那決定的,

但是厚的書總讓人覺得有轉圜的餘地

可我長大啦,現在,有了別的想法,畢竟人挑書‵書挑人,純粹是頻率問題,

要是真的看得討厭,也可以拿出來寫寫部落格,叨叨唸唸也就算啦。

從圖書館借來的20本書中,只有一本讓我在看的當下就覺得一定要把書買下來,

她有直擊我心臟的力量______就是這本《理由》

 

話雖如此,剛開始翻的時候,完全不是那回事阿,

覺得人物名稱層出不窮,諸如:注意到血跡的女子‵管理員(還三個咧,我的天呀!)

目擊者等等,光記名字就佔了一半的記憶體。

 

通常推理小說最關鍵處不就是發現屍體的那一刻嗎?
為了不透漏太多訊息,剛開始故事情總是處理的相當隱晦,我是可以理解的,

 

不過本書開頭已經到破碎的地步啦!

 

出場人物太多(而且每個都有差不多的詳細描述),根本看不出誰才是本書的主人翁。

 

同時對周邊訊息描寫好細,

比如說看到有關"事發的住宅群為了要不要開放社區內的公園讓外人進出,

管理委員會已經開會好幾次˙˙˙最後總是開放後又關閉"的描述,

 

就花了兩頁左右的篇幅喔,更不要說,

連興建住宅前的前身是化學工廠舊址的事書寫有多詳實了!

 

 對我這種第一次接觸她的書的讀者,真的會覺得:這又不重要,是有完沒完?

 

第一章只有短短54頁,但是看得我頭好痛喔,(是真的痛!)

整個故事的調子開始明朗是從三‵四章開始的,從那時我也開始習慣作者的報導文學手法。

 

這推理小說很特別的是___原來,她並沒有傳統推理小說中特定的偵探(推理人物)

可以說讀者就是偵探嗎?

四章以後,故事定調更加明確,宛如有位隱身在後的記者在破案後,

替讀者訪問這些關係人。不只是關於事故本身的線索,更多的是這些關係人的心情,怎麼說呢?

 

那些被牽扯進去的家庭,遠看像是構成故事的模糊衛星,有點馬賽克拼圖的味道,

 

但藉由與作者間的問答,則像是被放在顯微鏡下,

很詳細‵很詳細地帶出了每各家庭裡各自有的種種悲歡離合˙˙˙,

 

看的時候我心想,對對對‵有時候家裡就是有那些無奈~

 

推理故事最重要的___殺人者是誰?反而不太關心呢。

 

那些描寫的"家庭經驗"普通到你可以在自身歷史
或是巷口的林伯伯或是親戚八卦裡得到印證,

放在整個大環境中卻像是融入整個民族性般,顯得那樣微不足道。

 

之前就知道推理小說有分「本格派」‵「社會派」,

我懶得記這些名詞的解釋(突然想到,我從小就不愛背解釋名詞呀!)

 

但看完本書內容,我想我參差可以自己推理(哈)出

這名詞是依照怎樣的書寫風格而制定。

 

所謂本格派該說推理小說的原形嗎?主題是在兇手`殺人手法`破解上面
這是吸引人的地方同時也是本格派推理小說的罩門?最起碼,就我而言,同樣的猜謎遊戲

第二次閱讀總是少了點刺激?

 

社會派推理小說倒是除破了這個關卡,在劇情之外,加入了社會關懷等元素,而延續了閱讀的生命。

 

本書的導讀是由唐諾寫的,唐諾的調調就是那樣囉,為求精準反倒有些遣詞用句

要花些腦力去解讀,但他想說的意思其實很精確,而且點到為止,不太廢話的。

 

算是不言簡卻意駭吧,他所著的《文字的故事》也很值得一讀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amath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